福慧
智慧

福慧


发布时间:2017年8月12日            来源:智嘎仁波切


什么是福?什么是慧?我们应该如何去修福修慧?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问题。福慧究竟是什么,包含了哪些内容,又该如何来正确的修积呢?很多刚进入佛门的师兄们虽然有一颗虔诚的心,但是对究竟该怎样来福慧双修却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只执着于修积人天福报而白白的错失了消业障开智慧而显现清净自性的好机缘!所以分清什么是福慧,怎样修福慧,是每个修行人所必须透彻了解的。这样我们才能每天真正做到智悲双运,不断的积累福慧,为解脱自己也为了利益众生发出真正无上的菩提心来修行,不白白的浪费了这个难得的暇满人身!

 

一、福德的内容

福德的内容,包括人间有漏之福,二乘圣人无漏之福,以及佛道圆满无上之福。

世间有漏之福,除了富贵,长寿,健康之外,还要好德,考终命。即是说:一个有福气的人,除了拥有无量的财富,享用如意,加以地位高贵,受人尊重之外,还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仁慈爱物,广积阴德,子孙满堂,最后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才是真正的幸福。不然,就算是富甲天下,但地位并不高贵;或富而且贵,却不长寿;或长寿而欠缺健康,都是人生的缺憾,固然非福。即使财富与尊贵、寿命与健康都占有,若然为富不仁,报在晚年,或后继无人,或不得善终,亦属于非福。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好命的人,必须具备富贵、长寿、康宁,加以好德、善终命等五福,所谓五福临门,才是人间真正的幸福。但在从佛法看来,世间的幸福,亦不过是短暂的占有,既是无常,又非永恒,再大的福报寿命终结也都无法带走,并且随着往世的善恶因果,还会重新堕入轮回恶道去受克。所以这个福报是短暂而五常的,不能够带给我们解脱!所以,我们如果希望,获得永恒的幸福,非进一步追求出世间的福报不可。

出世间的福报,是超越三界时空的限制,摆脱生死轮回,不再被烦恼欲望所障碍,名为无漏之福,真真正能够带领我们修行人解脱生死的法宝。学佛的人,因为接受佛法的启示,知道人天福报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并非久享。所谓五福,不过暂时占有;所谓寿命,不过下寿八十,中寿一百,长寿一百二十,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到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何必为短暂之福寿而作诸罪业呢!何况天灾人祸,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至于天人的寿命,虽然数以劫计,但纵经八万劫,终归落空亡,福尽还堕,仍然要接受轮回之苦,根本不值得我们贪求。所以学佛人,不应该热衷于世间的名利财富,更不应该追求人天福报,而应该寡欲知足,积极进取出世间的七圣财。

什么是七圣财呢?

一是信财:因为信受佛法,能够长养一切善根,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可以说:信是佛道的基金。

二是进财:精进办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积聚功德,作为成佛的资粮,等如世人,勤俭积蓄财物一样。

三是戒财:戒能防非止恶,我们受持佛戒,止恶行善,进德修业,自然可以获得解脱的财富。

四是惭愧:心怀惭愧,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从此取消一切不良心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是开发功德法财的资源。

五是闻财:多闻佛法,启发智慧,明白事理,如说修行,终必成佛,是以多闻,正是增长佛道功德财富的工具。

六是舍财:学习佛法,以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实行财施,法施,无畏施,内财外财,随求给予,心不恪惜,以增益佛道的财富。

七是定慧财:学佛人,修习禅定,广学般若,止观双修,止观不二;不仅摄心不乱,同时照见五蕴皆空,离相度生,无住布施,如是悲智双运,就可以速成菩提,证得佛道无量功德。

因为以上信、进、戒、惭愧、多闻、布施、定慧等七种,是成佛的资粮,亦是转凡成圣的基金,所以名为七圣财。

二乘圣人,拥有以上七种财富,由戒定慧财团的力量,断除见思烦恼,超出三界,远离生死,享受生命宁静、轻安、而且永恒的快乐,是以名为出世间无漏之福。

至于佛道圆满无上之福,是诸佛因中,发心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修六度万行,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以修福,广学般若以修慧;因此,广开福德智慧的花朵,结成福慧具足的果实。自此,彻底清洗心中无明烦恼的污垢,以及消除因无明烦恼所引生的种种不良心理,亲证本来具足的法身理体,福圆智满,到达福德之最,智慧之极。功德法财,无穷无尽;广大智慧,无量无边,世出世间,再无过其上者,是名佛道圆满无上之福。

二、福德的培植

褔德的内容,虽然包括世出世间各种不同的福,但其中最殊胜的,该是佛道无上的福,可惜世人不懂得追求佛道之福;反而贪恋世间短暂的名利财富;在日常生活中,谁不喜爱金钱、地位、健康、寿命、平安与快乐?谁不渴望五福临门?可惜追求幸福人,却不知道如何去修福,种福,和惜福。既不耕耘,何来收获?所以佛陀劝导我们,如要享福,就要努力修福,还要种福,惜福,不断散播幸福的种子,然后才有幸福的收获。

何谓修福?修福,是指我们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以及修学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大乘法门,所得的福报。因为我们受持五戒,不杀生而仁慈爱物,固然是修福,不偷盗而义利群众亦是修福,不邪淫而礼节是修福,不妄语而守信用也是修福,不饮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处世做事,自他兼利,当然是在修福。而身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修福;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是口修福;心及不贪、不嗔、不痴,是心修福。若能运用清净的身心,实践六度万行,自觉觉他,利己利人,更是修福。

此外,我们进入佛门,礼佛念佛,可以灭罪生福;诵经拜忏,也可以灭罪生福;布施财物,供养三宝,更是修福,而且积福。或在佛门执役服劳,清洁佛殿,修理僧房,拔草浇花,扫地洗地,无一不是在修福、积福。可是很多人都不懂修福,来到佛门,除了烧香求佛保佑,多多赐福外,不是希望住持特别招待,就是贪取佛门一点东西带回去,供给家人共享,以为这样,就可以合家老少平安。殊不知仅此一念贪心,已经犯了侵损常住的罪过而不自觉。结果,求福反而损福,实在可惜。原因是佛门的东西,属于十方常住物,不但在家佛弟子不可以侵犯,即使是佛门住持、当家、或清众,亦不可私人随便取用;否则,便犯了偷盗罪中最重的罪,若不忏悔,必堕恶道。

十方常住物,可分为四:一是常住僧物:只属于本寺僧众,所共同拥有之物,包括花果田园,厨房僧舍,以及库房中所有食物,或日用品,永远都是属于此处常住所有,不得转赠其他常住使用。二、十方常住僧物:是指佛门中每日用以供僧的食物,应该是所有出家人所共有,十方僧至,皆可享用。三、现前现前僧物:是指僧团中各别比丘、比丘尼,个人私有之物,即现前僧的现前物。四、十方现前僧物:指亡僧遗物,理应归十方僧所有,但轻小遗物,可独施现前僧众。据此,可知出家二众,生前固然不可侵用常住物,往生之后,私人遗物,亦应归十方常住所有,不可由其出家徒众,或俗家眷属承受。至于在家佛弟子,更不应该蓄意侵损十方常住一切饮食财物,更不应该承受出家亲人的遗物;不然,就犯了偷盗罪中最重的罪。因此,我们进入佛门,无论是用财物,或用体力,甚至用心意布施,都是修福;若然不恭敬三宝,或侵损常住财物,何止损福,而且是非常罪过。

清朝有一富翁名王文简,浙江省人,二十岁结婚,连生九个儿子,个个傻头傻脑,食得、睡得、做不得。王氏夫妇个性良善,既好施舍救济穷人,又敬信观音菩萨。乾隆年间,天旱成灾,饿死者众,王氏变卖田地家宅,赈济大众,活人无数。旱灾过后不久,长子突然死亡,不出三年,九个宝贝儿子相继夭逝,亲戚朋友,都怀疑佛教所说:善因善果的问题。王氏夫妇更痛不欲生,特别写一篇疏文,陈词悲切,在观音菩萨像前焚烧。当晚,王氏夫妇同时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们:你们家虽富有,但祖上缺德,九个儿子,都是债主投胎的败家子。幸而你们夫妇,乐善好施,赈济灾民,活人无数;故上天收回九个败家子,不久,当遣文曲星降生汝家,不要悲伤。王氏夫妇转悲为喜,继续布施修福,三年后连生五子,聪明好学,官至尚书;王氏夫妇健康长寿,子孙世代显贵。

又,有一相师说:波斯慝王仅有七日寿命,王恐怖忧愁,求佛救护。佛教他发心、持戒、修最上福。发心,是发慈悲喜舍心实行布施;持戒,是受持不杀生戒;修最上福,是建佛塔寺,供养三宝。王依教奉行,终得长寿。据此可知,修学佛法,力行众善,就是修福。福由修行得来,因名修福。

何谓种福?种是种植,例如农夫,将植物种子,种在田地上,经过一番耕耘,必有一定的收获。同样,种福就是把幸福的种子,播种在福田中,加以努力灌溉,自然开幸福的花,结幸福的果。甚么是幸福的种子?福田又是甚么?答案是:布施就是幸福种子;三宝就是福田。我们将布施的福德种子,种在三宝福田中,生生世世,必定福报随身。因为布施是众善之门,六度之首,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福报,皆从布施中来。所以佛在大般若经中告诉我们: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菩提,一切行中,应先行布施。

布施的种类很多,用自己的财物与众人分享,是财布施;用知识技能教导他人,或演讲佛法,教化众生,是法布施;见义勇为,保障他人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无畏施。

仁慈博爱,给予众生的快乐,是慈心布施;悲愍同情,拔除众生的苦恼,是悲心布施;随喜赞助,慈善公益,是喜心布施;不分贵贱,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是舍心布施。

用友善亲切的眼睛看人,用敬爱的态度,注视父母师长,是好眼布施。态度恳切,微笑对人,是容颜布施。赞叹三宝,歌颂父母,善言教化众生,鼓励他人向上,劝导他人学佛,都是言辞布施。在佛门尽点义务,或对父母师长执役服务,或无条件帮助别人,是身行布施。见人困苦,心生怜悯;见人布施,心生欢喜;见人学佛,赞叹随喜;见父母师长,恭敬尊重,是心意布施。敬老尊贤,舟车让坐,居家让床,是床座布施。建造佛寺,供佛安僧,或以私人房舍,供给父母师长居住,是房舍布施。

修理佛寺、佛塔、佛经、佛像是布施;在佛前燃灯、烧香、献花是布施;以花果树木,供养佛门是布施;清理佛殿,整理僧房是布施;在佛门种花拔草,清除杂物是布施;吸尘扫地,煮斋供众是布施;讲经,弘法也是布施。总之,在佛教团体,或在公众场所,尽一切义务都是布施。只要我们发心,随时随地,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力,体力,智力,财力,物力实行布施。我们将布施的福德种子,播种在福田中,再灌以慈悲水,就会开幸福的花,结幸福的果,就是种福。

甚么是福田?在梵网经中,佛说福田有八种:一佛,二圣人,三得戒和尚,四阿阇梨,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但归纳而言,不出三种。佛、圣人、僧众,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戒和尚、阿阇梨、以及父母是报恩福田,又名恩田。病人、残障人士,以及贫苦群众,是贫穷福田,又名悲田。

我们用尊重恭敬的心,布施供养佛、僧、及一切圣人,是在功德福田种福。用孝顺报恩的心,布施供养父母师长,是在报恩福田种福。用悲悯同情的心,布施病人,救济贫苦大众,协助残障人士,是在贫穷福田种福。无论是在敬田、恩田、或悲田种福,都应该用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尊敬心而行布施。

如何惜福?惜福,是珍惜自己,由修行与布施所得的福,既要小心保护,不可随便浪费已经拥有的福报,还要不断播种,继续努力,以免福尽还堕。俗语所谓:有福不可享尽。可惜现代人,大都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己之不足,嫉妒他人的成就。或贪慕虚荣,讲究排场,挥金如土,不知节约。今日用尽,明日求人,求不得时,则生怨恨。甚至为了财富的占有,不惜谋害亲人,杀害父母兄弟子女,何止损福、折福,简直是罪大恶极。

明朝有同学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又同年考试,同月高中,同日见皇帝,同时授官,一为刺史,一为知府。二人相约,彼此互通讯息,互相照顾。不久刺史死,知府为其料理后事,在灵前祷告:我与先生,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同年考试,同月高中,同日面圣,同时授官;今先生辞世,我仍未死,是何原因,请托梦告我。当晚,果然梦见剌史来告诉他:我自少生在富贵家,衣食享用非常丰富,又不知节约,折福而死。而你出身寒微,未得享用,故能长寿。知府自此力行节约,积德行善,自求多福。结果,官至极品,福寿康宁,年过百岁,无疾而终。

可知个人祸福,即使是出生年日时相同,也只是往世善恶业力接近,而今生的所作所为可以改变扭转命运啊,所以说命是定数,运是变数,如何变,就看自己如何做啦!

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所以我们欲想增福延寿,非修福、种福、惜福不可。无奈很多在逆境中挣扎的人,都不知道修福、种福、惜福,而到处求神问卜,占卦算命,希望神佛保佑,皆因愚痴无智之过。

从前有个诚实的商人,心地良善,人缘又好,所以生意兴隆,钱愈来愈多,可是他心中的烦恼,亦随之而增。终日愁眉苦脸,难见笑容。原来他是为了钱的收藏而苦恼。因为以前旧社会,既无银行可以储存现金,又无投资证券等行业服务,钱银放在家中,恐怕盗贼来光顾;藏在地下,又恐怕被人掘走;交给妻子,又担心妻子夹带私逃;托朋友保管,又担心被朋友吞没。因此日夜忧虑,寝食不安。最后,唯有将零钱碎银找换金子,缠在腰中,日夜守护,好不辛苦。

有一天,适逢盂兰胜会,很多善男信女都到佛教寺院,供佛及僧。此时,腰缠黄金的商人,刚巧路过此地,不觉随着人潮进入佛寺。看见很多人将金银钱财,以及日常用品,投入盂兰盆中,由于好奇心所驱使,特别请教住持。住持很慈悲的为他解说,盂兰胜会的起源及其意义,并告诉他盂兰盆是公众福田,用以方便世人,将世间不牢之财投入盆中,供养三宝,则善因善果,生生世世,福报随身,享用无尽。当时良善的商人,也许善根成熟,闻法欢喜,欣然大叫:我找到收藏钱财最好的地方了,随即解下腰间的黄金,全部投入盂兰盆中,寺僧为他忏悔、祝福,即证初果,立刻获得不可思议的福报。

这个故事并非寓言,事实上,保管钱财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福田。因为世间财富,五家所有,水、火、盗贼、败家子,以及政治因素,随时可以令亿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穷汉。有智慧的人,若能将世间不坚牢的财物来种福,不管是种在功德福田,报恩福田,或贫穷福田,都比较存在银行更安全,而且利率更高。所以,我们除了修福、种福、惜福之外,还要修慧。因为有智慧,才懂得运用金钱来修福,种福,更懂得惜福。

 

三、福慧双修的重要性

学佛的人,既然要修福,同时也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然后可以成就圆满无缺,正觉、幸福、快乐的人生。否则,有福德没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为,一个只拥有福气而没有智慧的人,虽然享受如意,生活富裕,但也会令人生活腐败,人格低落,不懂得如何处世做人,更不懂得怎样去利已利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为了我的满足与享受,贪名贪利,贪财贪色,甚至阴险奸诈,或恃势凌人,何止生无益于世,死无利于后;而且生时要受法律裁判,死后要堕恶道受苦,永劫沉沦。反之,只拥有智慧而没有福气的人,虽然明白人生的意义,是贡献不是占有,是互利不是独利;可是生活穷困,衣食不足,无以利己,何以利人?结果,虽然希望当仁不让,济世益群,可是每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徒自苦恼。因此,佛教我们福慧双修,以提升自己;以福利群众,甚至觉悟成佛。

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佛教: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是修慧,行于布施是修福。修福,用外财布施,不及用内财布施;用内财布施,不及用法布施;用法布施,又不及无相布施。所以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修慧,追求世人妄想非真的智慧,不及修学出世圣人的真空智慧;获得出世圣人见诸法空相的智慧,又不及诸佛亲证实相理的无上智慧。我们若能多闻佛法,凭借文字般若的启示,成就闻慧;进而思维修习观照般若,应无所住以修慧,而生其心以修福。修福故能严净佛土,成就众生,修慧故能断尽无明,亲证法身;如是福慧双修,福慧具足,即可成等正觉,圆成佛道。所以福慧双修,正是圆成佛道的主要条件,对学佛修行的人,非常重要。

虽然,我们初发心学佛,未能做到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我们一定要福慧双修。不但要修福,种福,惜福,勤俭节约以自求多福;还要亲近善知识,多闻佛法,多思维佛法,多修学佛法,以开发智慧,使自己在充满幸福与智慧的生活中,自利兼他,造福社会,以发挥人性的美德,以建造人间的乐土,以续佛慧命于永劫。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给大家:从前有二个师兄弟,同时出家修行,师兄沉默寡言,喜欢研究经典,专心修习禅定,非常用功,不久即断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道。可惜平日很少与人结缘,又不布施修福,所以虽证圣道,却很少人供养,出外乞食,多数空钵而还。师弟则个性好动,喜欢布施修福,广结善缘;由于追逐名利,高扳显贵,常受国王大臣们供养。可是戒行不净,又不肯多闻佛法,修习禅定,信施难消,结果死后投胎畜道,供给王宫作为坐骑,以还宿债。但是由于生前喜欢布施修福,故贵为象王,身披缨络,珠光宝气,庄严其身。

有一天,师兄出门乞食,又空钵而还,途中巧遇象王,被国王坐骑出外,不禁感慨万千的说: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意思是说:我不修福,所以福报不如你;但你不修慧,又因破戒堕落,不如我解脱生死,得证圣道。这就是不能福慧双修的结果。古人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福慧双修,特别是出家人,更要福慧双修。如果修慧不修福,穷释子一名,生来寒酸相,虽有智慧,可以弘扬佛法,广作佛事,利益众生,可惜缺乏福报与助缘,无法满其所愿。反之,修福不修慧,生来福相,名成利就,财富亿万,身为富僧,雄视同伦。可是没有智慧,弘经演教,广度众生,续佛慧命;加以信施难消,一息不来,财富带不去,业力却随身,业果报应降临,将悔之已晚,不可不慎。

因此,无论在家学佛,或出家修行,非福慧双修不可,愿与各位共勉!祝愿各位朋友们都能从现在起福慧双修,做佛陀之合格弟子,做世间人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