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宝典8
闻思精粹8
精案集锦8
金言晶珠8

中观庄严论释(一)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6日            来源:智嘎仁波切


中观庄严论释

——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索达吉堪布恭译

 

宣说稀有缘起道,无与伦比殊胜者,

令解三有之束缚,佛陀释迦狮前礼。

 

忆名能毁无始来,长久卧心有暗敌,

与童语日文殊尊,无二恩师庇护我!

 

邪见暗中各种狡猾伎俩动如闪电恶语舌,

依胜梵王利刃理智斩断蒙文殊剑灌顶者,

令印藏等倚傍我见山峦苯波外道之群兽,

闻名丧胆无所畏惧语狮子尊愿您获全胜!

 

彼之妙语精深中观庄严论,

汇聚十万理证江河之大海,

千万胜智龙王游戏之彼处,

劣者我亦满怀喜悦而涉足。

 

拥有无等妙慧诸正士,

亦经策励精进方证悟,

不失秉承智者优良轨,

依师鸿恩稍析诸法理。

 

车乘道轨胜妙理证火,

虽已暂眠时间怀抱中,

如焚密林于此重复兴,

信口雌黄之众当谨慎。

 

我等本师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佛自从发起殊胜菩提心时起,以浩如烟海般的二资粮彻底净化相续,大彻大悟,已臻究竟佛陀以其狮吼声令身为外道的大象及群兽胆战心惊,万分恐惧而佛陀所转无倒开显空性法理之法轮所有纯洁无垢圣教的意趣,通过理证途径引出的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此论也堪为修成不可夺取的殊胜慧眼,并进一步了达诸法如影像等一般在未经观察这一侧面似乎无不存在,而真实中无有自性之理尽断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最终自在圆满行持二利的诸位学人的无上津梁对于如是法理,我本人一方面为了自己串习,另一方面也想到劝勉与我同缘的他众,使之普沾法益,因而对此论的意义稍加分析解释

 

此论分二:一、所说支分;二、所说论义。

甲一、所说支分:

在此应当追随前辈智者们的传统对著论五本略作说明:

由谁所造:此论是静命论师所撰著的人们众口一词无有争议地共称:尊者智慧超群戒律清净品行高尚的丰功伟绩独占鳌头,最终成就了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印藏两地宛如日月般遐迩闻名的大阿阇黎

为谁而著:此论是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诸位后学者而撰著

属何范畴:此论归属于大乘总的教法,尤其是《月灯经》等诸甚深经部的范畴内

全论内容:通过二理(即世俗理与胜义理)明确开显二谛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

有何必要:为令轻而易举对整个大乘的教义获得定解进而证得殊胜菩提

接下来对此著论五本略微广述:

关于此论的作者静命菩萨,《文殊根本续》中有对佛教之施主精勤持戒者诸婆罗门的一段授记,而在讲到精勤持戒者的开头时云:“本师教典于人间,末时世界衰落际,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无疑现于世”当然,这其中只是笼统地总说了会有数多精勤持戒之王或主尊出世而在分别授记诸多大德的行文中,又云:“名谓巴者宣净戒”显而易见,这其中已对尊者(菩提萨埵)之名的首字作了明示在此续的结尾又授记这所有大德均修成密宗而证菩提在《楞伽经》中指出:在未来之时,当外道的邪见纷纷涌现之时,犹如对治般的高僧大德将会出世此经云:“此后未来时,导师名智慧,开显五所知,大勇士现世”其中的“智慧”实际上是静命论师的别名,这是前代诸位智者众口一声的解释由此可知,“静命”显然是尊者出家的法名另外也有迥然不同的多种称呼所谓的“开显五所知”,其实是在授记(静命论师)以理抉择五法进而将所有大乘归结为同一密意的这一点

此外,《三摩地王经》中也云:“末法浊世菩萨勇士者,护持如来教之此胜法,彼等吾子末时护正法,千万佛皆交付与彼等”可以明显看出,此经中已经完整地指出了“摩诃萨埵绕卡达”的全名,静命论师的尊名如果用梵语来读就是如此此处如若也同样读成“末法浊世摩诃萨埵者”就比较容易理解;而所谓的“绕卡达”可以解释为维生或护持因而,通过此名词也使所表达的意义一同显露出来了,因为(一句话)能引出直接之义间接之义言外之义等多种含义,这就是佛语的特点静命阿阇黎通过卓越的理证智慧(无误抉择)以上两部经的无垢意趣,进而开创了两大宗轨(合一之宗),由此可见,这两部经中授记的原因也在于此

第一智慧超群:关于众多经续中再三授记的这位开宗祖师独具特色的超胜功德,正如古大德所说:静命论师已抵达自他宗派波澜壮阔大海的彼岸,于圣者语自在(文殊菩萨)纯净无垢的莲蕊足下以头顶受并且在以前确凿可靠的史实中也曾看过有如是记载:这位阿阇黎生为东方匝霍国王的太子,年长以后在那烂陀寺说一切有部的亲教师智藏前出家为僧,法名为摩诃萨埵绕卡达(从此之后精进修学,)对所有明处全部通达无碍,成为那烂陀寺出类拔萃的亲教师,制胜一切外道辩论对手自此,尊者不同凡响的智慧雄狮巨吼响彻云霄,名震天下,铺遍整个大地

当时,南方有一位对婆罗门吠陀等所有外道典籍无所不知的人士,出奇地击败了内外道的全部辩论对手,结果谁也无法与之抗衡这时此人心里不禁暗自思忖:现在我应当前往那烂陀寺,力争让亲教师静命一败涂地,这样一来,我在普天之下就无与伦比了当他(经过一番旅途的劳顿)最后来到静命论师的住处时,却不见尊者的踪影,只看到有一尊宛若纯金般闪闪发光的文殊菩萨像庄严端坐,于是他走出去向别人打听论师的下落,没想到人们都说亲教师就住在那儿,此人只好再度返回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尊者果真原地未动他不由得大吃一惊,知道尊者已获得了殊胜本尊悉地,谁也不可能再辩得胜他,不由得生起极大信心,于是全然放弃了辩论的念头,恭恭敬敬顶戴其足,皈入佛门诸如此类,尊者智慧超群的奇迹实在是无有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当尊者到达藏地之时,也曾经胸有成竹地亲口承认过自己的智慧,他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假设佛教内部或其他外道有谁想寻找较量的对手,那么在神变方面,可以说整个南赡部洲没有能比莲花生大士更胜一筹的了,非他莫属,因此可让那些人与他一决胜负;而在因明辩论的方面,如果与我唇枪舌剑一试高低,恐怕当今天下再没有比我更擅长的了,我足可力胜一切辩论对手,使他们一一皈入佛门,让国王您如愿以偿”这位大阿阇黎,开创了中观瑜伽行宗轨,在诸位班智达当中犹如胜幢之宝顶般昭彰显著,首屈一指这以上只是对尊者智慧超群的事迹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

而竭诚护持这位开宗祖师之自宗的大德也委实不乏其数,就拿印度圣地来说,有狮子贤论师嘎玛拉西拉(即莲花戒论师)以及法友论师等等,另外在诸班智达中也是大有人在,佛智圣解脱部狮子贤阿巴雅嘎绕等唯一抉择般若见解虽说在静命论师之前已有圣解脱等秉持瑜伽行中观的个别论师,然而真正建立切合外境不存在唯识法理之中观宗轨的开创者就是静命论师关于这一点,是诸位大智者异口同声所认可的,而且凭据理证也完全可以成立,再者通过阅读印度诸大论师所著的论典也能了知因此,人们普遍共称:龙猛师徒是开创原本中观的鼻祖,月称论师是中观应成派的开创者,清辨论师为经部中观的创始人,静命论师则是瑜伽行中观的开宗祖师在藏地雪域,古代的大多数有学之士都受持这一宗风,尤其一心一意地持受此宗轨的要属鄂大译师夏瓦秋桑荣敦秋吉等最为典型据说,这部《中观庄严论》的传讲与听闻曾于宗喀巴大师师徒在世期间开展得极为广泛,兴盛一时宗喀巴大师的传承弟子对此也格外重视,并作了不同程度的记录等等此外,法王萨迦班智达等诸位中观论师也将阿阇黎静命师徒的教言当作智慧的结晶,倍加珍重

总而言之,凡是具有法眼的智士仁人,如果有幸品尝到尊者的理证深要之甘美佳肴,必然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深深地被她(指《中观庄严论》)所吸引,定会像蜜蜂迷恋莲园般如饥似渴地取受然而,不胜遗憾的是,当今时代在各宗各派之中,暂且不说讲闻,就连看一眼此论经函的人也可谓是寥寥无几因此,诸位有智之士理当将着眼点集中在时时刻刻将此论广弘各方之上简言之,无有偏袒而受持大乘之二理,特别是研习中观并对因明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人对这位祖师的宗轨更会自然而然欢喜雀跃欣乐投入

第二戒律清净:印度圣地,在好似重峦叠嶂之金山般的众多持戒大德之中,尊者净护戒律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宛若妙高山王一般,堪称为一切守戒者之王,被人们交口赞为戒律清净的典范

第三成就卓越:本来,成就的标准必须取决于现量成就圣果的断证功德,但由于这并非普通人的行境,因此依据经中所说:可以通过身语的外相来比量推断是不退转菩萨这位大阿阇黎总的调化整个赡部洲的芸芸众生,尤其是教化暗无天日的边地有情(这里指藏地)尽管大乘二大宗轨的教义早已开创,然而尊者为了开拓将此二宗密意合而为一的第三道轨而特意化现为人相据史料记载:由于当时藏地的国王赤松德赞尚未诞生于世,世尊教法在北方弘扬的授记时间也还没有到来,因而尊者一直加持自己的寿命,住世已长达九百年之久由此可以推知,静命论师已获得了内寿自在当年在桑耶寺开光之际,国王赤松德赞亲眼看见尊者现为文殊金刚并且所有的佛像都变成了真正的智慧尊者,大显神通,变化莫测,不可计数通过诸如此类为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足可证明尊者已获得了外境自在特别是,能够从容不迫地在谁也无法调伏的此藏土雪域如璀璨日轮般弘扬佛教这一点显然可作为这位大菩萨之成就超胜他人的果因

第四品行高尚:所谓的品行高尚也就是指弘法利生的高山景行正因为这位亲教师内在的菩提心已经尽善尽美,故而称呼为菩提萨埵的确名副其实,他的这一尊名也犹如日月一般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本体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这位大戒师住世长达数百年,先后在那烂陀寺印度东方以及汉地等广阔地域将佛法传播开来当然,最主要的还在于,创立了二理(即中观唯识)融会贯通的纯净无垢宗派之轨道,以强有力的事势理折服邪说谬论,摄受有缘信徒,讲经示道,辩经析理,著书立说,再加上智慧超群戒律清净的无与伦比之处,使得尊者的善妙事业遍布整个人间尤其是依靠往昔的宏愿以及佛菩萨之发心因缘聚合的威德力而来到了谁也难以调化黑暗笼罩的雪域,见到了国王赤松德赞,当时,提起与法王(昔世)一同发愿的情景,又通过观察国王装束的缘起而对王族的兴衰存亡等作了授记,并传讲了十善十八界十二缘起的法门,而且还审时度势地说:为了降伏暂时以寂静相无法调伏的所有天神鬼怪,务必要迎请莲花生大士

(莲师入藏以后,)静命论师与莲花生大士一道对桑耶地势作了一番详细考察之后,对已竣工的殿堂及佛像等举行了开光等仪式让预试七人出家,从而建立起佛教根本的清规戒律,为诸译师教授翻译风格并讲解林林总总的内外一切法门,通过讲经说法与听闻的方式抉择所有佛经与论典的密意就这样,使佛法的万丈光芒普照整个藏区对于那些与此佛教背道而驰的外道苯波教徒,则通过颠扑不破的理证予以一一制服,最终使之徒剩虚名而已,依此使佛教纯正无瑕

尊者在即将圆寂之时,也留下了如此珍贵的遗嘱:通过法体安放的缘起可预示出藏地出家僧众的状况;有朝一日见解上出现争执不休的局面时,要迎请班智达嘎玛拉西拉(即莲花戒论师)来清源正本,重建清净教法,(命人)将此信函交付班智达莲花戒至此,尊者无碍彻知三世的情形已昭然若揭(从以上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尊者尤以大慈大悲教化藏土群生的深恩厚德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其中所提到的这位莲花戒论师,其实就是静命论师的得意弟子,他对尊者有关中观与因明的论典也作了注疏

综上所述,这位亲教师最初在藏地开创佛教之宗轨,中间大力广泛加以弘扬,最终层出不穷地示现护持这一教法的化身,乃至佛法住世期间源源不断诚如阿底峡尊者所说:正是在藏地树立起佛教的这位伟大亲教师才使亲教师的源流代代延续一脉相承,乃至未来佛法住世期间,凡是化现为亲教师身份的诸位大德,实际上与尊者静命论师均是一味一体

因此毋庸置疑,藏地佛法得以住留完全来自于这位大师发心与宏愿的威德力可是,在千差万别的人们心目中,却认为这是由各自的一位上师及寺院的事业所致,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比如说,包括刀能理发与衣能着色在内,完全来源于佛陀事业的加持,但人们却对此一无所知

这位大师的功德声誉以及胜妙功勋在整个大地无所不及,犹如日月一般众所周知,并不是像如今藏地有些人只是侥幸荣获了震耳欲聋的名声那样,而是在印度圣境内外道数目可观的班智达如同千锤百炼纯金般经过再三观察而确定无疑认定为上师的在当时的印度,一个强似一个一个胜似一个的大智者大成就者不计其数,之所以法王(赤松德赞)幻化的诸位班智达一开始就能在全然陌生的地方轻车熟路毫无疑义地寻找迎请到尊者,这完全是由宛若众星捧月般遍及四面八方每一个角落的这位伟大宗师无比美名自身的光芒无碍照耀之威力所感召的

本来,对于我等本师的这一教法最为广泛弘扬的杰出代表即是八大佛子与十六罗汉,他们则幻化为六庄严等众多大德出世而这位大师正是诸佛大密意金刚的唯一结集者密主金刚手菩萨,因此其传记与功德即便是住地菩萨也难以一一说尽,更何况说普通凡人呢?但是,在共同(所化众生)的面前,无论是印度还是藏地,到处都流传着尊者无可比拟不可思议精彩神奇的感人事迹只可惜的是,并没有见过详细的文字记载等在此,从古老的历史中收集出只言片语,作了简略的叙述,意在感念这位亲教师的宏恩诸位有智之士如果能从尊者的善说论著及无量恩德来推测,必定会对其生起真佛之想

归根到底一句话,我们要清楚,印藏两地人们无有异议一致共称的这位开宗祖师就是本论的作者

依怙佛陀善说法,广大行宗无著释,

甚深见派龙猛诠,共称二祖如日月。

 

护彼法理诸菩萨,善说百川遍各方,

于佛胜乘大海宴,尚未圆满得品尝。

 

您以锐智之一口,饮尽二理之汪洋,

尔时您如碧蓝天大乘法云作装点。

 

证如虚空胜义智,具德月称饰三界,

名言似虹无杂见,法称周遍此大地。

 

开显此理诸智者,纵驾妙论之乘骑,

无垢二量辽阔处,一时测度力微弱。

 

您以观察之三步,跨越二谛之大地,

尔时您如广袤原,众多理证作庄严。

 

是故二理宗轨道,合而为一大宗风,

佛胜乘教妙津梁,此三余派不容有。

 

诸佛教法结集您,于此胜乘理智摄,

深要精髓一红日,摧散世间诸迷雾。

 

不可思议胜乘要,依简理证一幻变,

轻易明示此宝论,我知金刚大密咒。

 

为谁而著:如果有人心里思量:到底什么是大乘?大乘的要义又是指的什么?如何才能对大乘之义生起以理引发的智慧呢?

所谓的大乘,就是以菩提心之意乐作为因,通过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圆满成熟与清净三种功德,最终成就二身双运之佛果

大乘的要义则无外乎一致共称的大乘二轨中观与唯识所涉及的教义如此善妙的要义远远超越了外道以及声闻缘觉的行境,完全称得上是最真实最甚深的

对于如此谛实与深奥的教义,不只是凭着信心,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这就是所谓的因由此因所生的无垢智慧之本体有甚深与广大两个方面其中甚深就是说将一切万法犹如蜂蜜之一味般抉择为远离诸边的大中观;广大:了知大乘中观与唯识的经论字字句句无一遗漏而统统归摄为一要诀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由此而称为广大

智慧的作用,即是指能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不被他夺的诚信,获得所谓的解信,从而踏上正确的轨道而且要明白在入道伊始,具备如明目般的正见智慧是必不可少的本论正是针对(于以上大乘奥义正见智慧)百般寻觅求之若渴之人而撰著的

属何范畴:这部论典是要抉择所知五法的自性,关于其中涵盖所有大乘的道理正如下文中所展开的论述那样,由此可知,她要解释的显然是整个大乘的意趣,但尤为侧重的是《楞伽经》与《月灯请问等持经》等诸甚深经藏的无垢教义关于名言中承认唯识的这一道理,《楞伽经》中所说的“外境色实无,自心现外境,未通达心故,凡愚执有为……”已再三表明了对于二谛的观点,此经中也云:“世俗有诸法,胜义无自性,错谬无自性,彼即世俗谛”关于二谛圆融的观点,此经又云:“依于唯识已,不观察外境,安住真所缘,唯识亦超越越过唯识已,无现尽超脱,住无现瑜伽,彼士睹大乘悟入任运成,依愿而清净,无我妙智慧,无现不可见”有关胜义无自性的道理,《楞伽经》中也有说明,尤其是在《三摩地王经》中宣说得更为详细,此经云:“知心自性故,再度生智慧”“智晓有为无为法,尽毁一切相之想,彼若安住无相中,彻知万法皆空性”“所谓有无为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离言词道无所宣,犹如虚空法自性,若知如此胜妙理,彼之辩才亦无穷”诸如此类所述的道理已经极其透彻地阐明了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的自性《中观庄严论自释》中云:“愿以正理及经藏,种种珍宝作严饰,精心证悟此义后,具月灯等甚深经,真实智慧之珠宝,诸智者修无畏法”正如这其中所说,我们务必要掌握并非随声附和而是凭借真实可信之正量所抉择的无垢正教此等意趣的道轨要诀

全论内容:如果有人心想:二谛的无谬真如到底是什么?二理指的又是什么呢?所谓的二谛自性也就是所应了知的,而二理则是如实决定二谛之义的途径此等所知由真实与非真实两方面来分析可完全囊括于二谛之中通过智慧衡量这两种意义,由于颠倒分别片面理解以及真实了达的差别,从而出现了内外各自迥然有别的各种宗派

首先简述一下外道的观点:

(一)数论派:这一外道将三德平衡的自性主物与神我二者许为胜义,而认为其中主物所变化的一切现象是欺惑性的世俗有法一旦通过修道而获得禅定眼后再来观看,便会现量照见所有现象的本来面目,由此使诸现象全部融入主物境界中这样一来便使明知之士的神我与似乎欺骗诱惑的对境一刀两断,不再有任何关联,从而独自逍遥而住,这就是所谓的解脱

(二)密行派:这一外道宗派认为,如同广大虚空般周遍一切并且是心识自性独一无二的胜我即为胜义谛;多种多样的显现都是不真实的,实际上与明知的我一味一体,因而所显现的器情等形态各异的万事万物则为世俗谛瑜伽行者通过如理修持胜我而使本性与非本性的无明脱离开来,如同瓶子破碎后其中的虚空回归大虚空一般融入大我之中

(三)吠陀派等承许各自所推崇的梵天遍入天及大自在天等所有天神是常有胜义谛,而由其神变所造出的万物则是不稳固欺惑的本性(即是世俗谛)并且认为当获得这些天尊的果位时便已永久解脱了于是这些外道徒便开始凭依修道苦行种种禁行供养布施禅定观风等五花八门的瑜伽修法

还有说什么常我与虚空等本来自然就存在的原始派等等,宗派的名称与观点虽然各不相同,多之又多,可是归纳而言,他们均承认轮回束缚与解脱之因是常有的实法这些常有派也都是说解脱存在的宗派,因此全力以赴精勤于自以为是修道的颠倒禁行

对于以上所有宗派,只要遮破常有实法就可以一并破除有关对各个宗派进行破斥的情节在正论中可逐一了知

(四)顺世派:这一外道认为:显于现量对境中的四大明明存在,它是境根与识之因,所以这就是胜义由此所生而再度灭亡的有法——万事万物则是毫不稳固欺惑的自性他们振振有词地声称:“修道等前生后世的业果根本就不存在,现今的这一神识只不过是从胎位四大聚合的凝酪等中突然出现的,就像酒曲中新生出迷醉的能力一样,并不是来自于已故前世的神识;在这个世界无论留住多久,于此期间便会出现心识与气息,而一旦命归黄泉,则如同油尽灯灭般身体将散为微尘,内心融入虚空,而绝不会再有什么后世;业果解脱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所感受的苦乐等不同显现就像豌豆的圆形与荆棘的尖锐谁也未制造一样均是无因无缘由本性而生的”因此,这一派的信徒在身心聚合尚未死亡前的有生之年唯一追求的目标就是一己私利在遮破此观点的过程中,对于他们所承认的四大存在依据破析微尘的正理;而要驳倒他们所许的前后世不存在的观点,则凭借破斥无因的理证关于此等内容从本论阐述世俗谛的正文论证中便可一清二楚

显而易见,上述外道的这些观点全部是有实见所有的常派一致认为我等是恒常实有的,而断见派也是同样,对现今现量所见的万事万物具有浓厚实执的同时顽固地认为此生灭尽一了百了,前世根本不会再结生到后世因此,尽管他们也将其中个别的法立为虚妄迷惑性之法,但终究只是依赖有实法而安立的,换句话说,一切世间道都仅仅是由与无始以来俱生无明相应的观现世的平庸分别心安立的,形形色色的观点虽然无边无际,可是都不可能超离实执的局限,就像胆病患者尽管见到海螺明月白银等各种各样的事物,但除了黄色以外别无所见一样因而,固执颠倒邪见的这些外道徒谁也无法堪忍无我的狮子巨吼声他们即便再如何分析真实虚假的种种道理,也对实执这一根本无有任何损害,只能称作是相似的空性,而对二谛纯粹是一无所知颠倒妄执

(接下来介绍佛教各派的宗义:)远远胜过世间道的自宗内道佛教之中,也因为对二谛之义的大概了达与如实证悟的不同而层层递进

其中有实二宗内部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实际上均是如此承认的:经过摧毁与分析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粗大诸法为世俗谛;而无法舍弃的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无情法在胜义中必然是存在的他们觉得:假设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也不存在,那么所有的这些粗大无情物与心识显然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这样一来,如是显现的万法也就不合情理了,如同无有毛线的氆氇一般

其实,有部与经部的论师们只不过是缘众多极微尘与刹那心识聚集刹那生灭自性的此近取五蕴而想当然地认为是我而已,认为除此之外的我(指外道所许之我)不可得,由于这(指外道的我)与他们自诩的我(指五蕴之我)之法相不符合,因而与它绝非一体所以,他们认定(外道所许的)具有恒常唯一自在等特征的我实属子虚乌有(从胜义的角度来说,)此宗承许以我而空的所有最极微尘与最极微识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而且极微尘也是刹那性,并认为通过修人无我的正道便可使以坏聚见为根本的轮回烦恼荡尽无余,依此脱离三界轮回,无取而证得涅槃果位

这些有实宗论师在讲述无实空性等经文时,则一概解释成微量或鲜少之义等他们讲解说:一切有实法是下劣的,故而称无实(意为以下劣加否定词,其实还是不空的),因为在现阶段此等均是无稳固性可言的缘故或者说,由于一切有实法中多数无有实质(意为经中是就大多数而言的),因此说是无实,其原因是前际已经过去后际尚未产生

唯识宗:这一宗派认为,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遍计所执法,为世俗谛;而能取所取之现基——最究竟的自明自知依他起心识,则是以外境所取与执著它的能取来空的,是圆成实,也就是胜义谛他们认为:如果作为轮涅所有现分之现基的这一心识也不存在,那就成了空中鲜花一样,为此说唯识是胜义谛对于心识以外异体的无情法,他们依据遮破微尘的理证等予以推翻,由此证明外境不成立

有人不免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么,高山围墙住宅房屋等真实不虚不可否认而显现的这一切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切的一切在外界根本不存在无情法的自性,然而在迷乱者前却现似存在,犹如迷梦中的现相一般如此显现的原因也在于,明觉本体的心识本来犹如无垢宝珠一般,却被清净不清净的各种习气涂料染得面目全非,致使心识显出这样那样的行相,这就叫做依他起心识,与缘起的含义相类似

如同长久串习贪欲恐怖不净观等一样,以无始时来久经熏染的习气作为缘,造成心识显现为身体受用住处等千状万态的事物,然而愚痴凡夫全然不知这实际上就是自心的本性,反而认为外境在那边,内心在这边,所取能取各自分开互相隔离真实成立,其实这并非事物的本相,完全是一种遍计妄执或错乱幻觉,好似不了知梦中的大象为自现而执为外界真正的大象一样

如是二取正在显现时,依他起心识的究竟本相不会超离自明自知,仅此一点从二无我的反体而言已完全探究到了真正圆成实本相的堂奥如果详细分析心识显现形形色色万物的道理,首先务必要从八识聚之理入手,方可弄得明明白白,为此当从无著菩萨的论著中了解有关八识聚的深入细致的论述由此可见,如果对各论中所出现的有关依他起是胜义还是世俗的说法要点一窍不通,则势必会像巴瓦匝草一样心里杂乱无章混成一片

实际上,依他起如果从究竟实相意义这一立足点出发,则可归属于胜义的范畴;倘若从现相的角度来衡量,则可摄于世俗谛之中这是关键的意义唯识宗认为,即使断除了非心自性的一切客尘,然而自性光明的心识甚至在佛地也不会消失,而依旧作为显现刹土与()身的本基

唯识论师满以为自宗的二无我已经十分完美了,原因是他们已将以遍计法而空与无本性生等许为法无我可是,当用中观理来观察分析时,就会发现,由于他们承认现基心识真实存在,因而并未彻底圆满法无我的体相,只是相近的法无我而已

这一宗派主张:只有通过兢兢业业地修持二资粮道才能成就转依五智本性的佛果在世俗谛名言中,菩萨要心怀救度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愿,披大盔甲,久经无数劫再三励力修行无量无边二资粮道,从而证得一切智智的果位,满足所化有情的心愿然而,这并不是仅仅历经一生一世就能一蹴而就的,心相续的功德需要循序渐进,最终方可圆满具足一切智慧与功德

广大行派的这一宗旨合情合理,因此,必须以这样的名言安立方法奠定牢固的基础,再进一步拓宽广大的轨道我们要明白,众所周知的无著菩萨所开创的广大行派是所有大乘不可或缺的一大关要

唯识宗的这一法理作为世俗名言的真如本义可以说是千真万确,但美中不足的是,此宗耽著自明心识的自性成实存在这一点实属所破

关于内外道对此二谛的各自观点以下行文中也稍有阐述在此只不过是简单扼要地叙述了二谛的观点而已

 

慧浅多言有何用?如命诸根之本源,

彻证各宗深要慧,似天鹅于水取乳。

此为暂停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