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宝典6
闻思精粹6
精案集锦6
金言晶珠6

《修行百颂》附录二:词汇解释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5日            来源:智嘎仁波切


附录二:词汇解释

 

Absolute truth

胜义谛(don dam bden pa:心的究竟本质,以及所有现象的真实状态。这种状态超越所有概念之造作和二元对立;唯有本初智慧才能了悟这种状态。这是证悟者看待事物的方式。

 

Accomplishment

成就([1] dngos grub,梵文siddhi[2] sgrub pa: (1)透过修行所获得的成果。共的成就可以是超自然的力量,但在这本书中,“成就”这个词汇几乎都是指不共的成就,也就是证悟。(2)在持诵咒语方面的成就。

 

Actions

行为、业(las):为了其他人的安乐而从事的行为,被定义为正面的行为或善行;为其他人和自己带来痛苦的行为,被定义为负面或不善的行为。每一个行为,不论是身、语或意的行为,都像一个种子,会让我们在今生或来世尝到后果。

 

Afflictive mental factors, negative emotions

烦恼、负面的情绪(nyon mongs,梵文klesha):一切源自我执的心智活动会扰乱和蒙蔽我们的心。贪、嗔、痴、慢、疑是五种主要的烦恼,有时被称为“五毒”。它们是造成眼前痛苦和长期痛苦的主要原因。

 

Aggregates

蕴(spung po,梵文skandha):字面意义为“堆积”、“聚集”或“事件”。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人是由五蕴所构成。当五蕴聚合在一起的时候,“自我”的幻象就在无明的心中生起。

 

 

Appearances

表象(snang ba):外在现象世界。虽然这些现象似乎拥有真实存在的实体,但它们的究竟本质是空性。随着我们在证悟道上所获得的不同层次的进展,我们了知现象的方式也逐渐产生转变。

 

Awareness

明觉,纯然明觉(rig pa):无二无别之心的究竟本质,完全离于迷妄。

 

Bardo

中阴:藏文意指:“中间的状态”。这个词汇最常被用来指介于死亡和投生之间的状态。事实上,在人类的经验之中,包括六种中阴:今生的中阴、禅定的中阴、梦境的中阴、死亡的中阴、究竟实相的明光中阴,以及投生的中阴。前三种中阴在人的一生当中呈现。后三种中阴则是指死亡和投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受孕投生之初终止。

 

Bodhichitta

菩提心(byang chub kyi sems:字面意义为“证悟之心”。在相对的层次,菩提心是指为了一切众生而证悟成佛的愿望,以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修持慈悲和六度波罗密等等。在究竟的层次,菩提心是指对究竟自性的直观。

 

Bodhisattva

菩萨(byang chub sems dpa’):出于悲心,为了一切众生而努力获得完全证悟之人。

 

Buddha Nature

佛性(bde gshegs snying po:它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心的究竟本质,离于无明的障蔽。每一个有情众生都能够透过了悟心的本质,而展现佛性。在某种程度上,佛性是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本初善性”(primordial goodness)。

 

Buddha

佛(sang rgyas:去除了二障并圆满二智的人。“二障”是指烦恼障和无明障(这是一种分别的概念和想法,使我们无法全知)。“二智”是指了知心和现象之究竟本质的智慧,以及了知现象之多元性的智慧。

 

Clinging, grasping, attachment

执着(don dam bden pa):执着有两个主要的层面:执着于自我的真实存在,以及执着于外在现象的真实存在。

 

Compassion

悲心(snying rje):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负面的行为和无明)的愿望。悲心和慈心(愿一切众生得乐及乐因)、喜心(随喜他人的功德)、舍心(把前三种态度扩及一切众生,不分对方是朋友、敌人或陌生人)相辅相成。

 

Consciousness

识(rnam shes):佛教把“识”区分为各种不同的层次:粗识、细微之识和极细微之识。粗识是指脑部的活动。第二种细微之识,我们直觉上称之为“识”,能够了知其自身,探究自身之本质,并行使自由意志。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被称为“心之根本明光”(fundamental luminosity of mind)

 

 

Dharma

法、佛法(chos):这个梵文词汇一般是指佛陀的法教。“所传之法”(Dharma of transmission)是指所有实际传授的法教,不论是口语的或书写的。“所悟之法”(Dharma of realization)是指从实修这些法教所获得的心灵品德。

 

Duality, dualistic perception

对立,分立的见解(gnyisdzin):未证悟之众生的一般见解。这种对现象的见解是就主体(根识)和客体(心象和外境)而言,所了解的现象,以及相信这些现象是真实存在的。

 

Ego, “I

自我,我(bdag):我们不去认清这个事实——我们是一条永不止息的转化之流,并和其他众生及整个世界相互依存,而去想象自己之内有一个不变的存在实体;这个实体造就了我们,我们必须保护它,取悦它。经过彻底地分析这个自我之后,我们会发现,它是心所虚构造作出来的。

 

Emptiness

空性(stong pa nyid):现象的究竟本质,也就是说,现象缺乏固有的存在。对空性有了究竟的了悟,同时便能自然生起对有情众生的无量悲心。

 

Enlightenment

证悟(sangs rgyas):“成佛”(Buddhahood)的同义字。修行的究竟成就。圆满的内在智慧结合了无限的悲心。圆满了悟心和现象的究竟本质,也就是这两者的相对存在(其表象)和绝对自性(其本貌)。这样的了悟是对治无明的重要解药,也是对治痛苦的解药。

 

Existence, true, intrinsic, or reality

真实存在(bdendzin):想象的属性,意指想象是独立的客体,是自行存在的,并拥有与生俱来的属性。

 

Habitual tendencies

串习(bag chags):一个人在过去生世从事的行为所创造出来的身、语、意的习惯模式。

 

Ignorance

无明(ma rig pa:看待众生和事物的错误方法,认为众生和事物是真实存在的、独立自主的、坚实的,以及与生俱来的。

 

Illusion

迷妄(khrul pa):因无明而产生的所有凡俗见解。

 

Impermanence

无常(mi rtag pa):它有两个层面:粗重的无常是指看得见的变化;细微的无常则是指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维持不变,甚至在可以想象到的最短暂的时刻,也无法维持不变。

 

Interdependence or “dependent origination

缘起、相互依存(rten cingbrel barbyung ba):佛法法教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原则。根据这个原则,现象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相互依存的因缘聚合。

 

Kalpa

劫(bskal pa:一大劫是指宇宙从形成到毁灭的一个循环;被分成八十个中劫。而每一个中劫有两小劫,其一为寿命增长的时期,其二位寿命递减的时期。

 

Karma

(las):此梵文意指“行为”,指与我们的身、语、意相关的因果法则。根据佛陀的法教,众生的命运、安乐、痛苦,以及对世界的看法,既不是机缘运气的结果,也不是出自全能的存在者的意志。它们都是先前行为的结果。同样的,众生的未来取决于他们目前行为的善恶。而业也区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是指我们对周遭世界的一般看法;不共业则决定我们个人的经验。

 

Lama

喇嘛(bla ma,梵文guru):(1)上师,是“无上”(bla na med pa)这个字的简称;(2)常被用来泛称佛教僧侣或瑜伽士。

 

Liberation

解脱(thar pa):离于痛苦和轮回,但仍然不是完全证悟的状态。

 

Lower realms

下三道(ngan song):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牲道。

 

Meditation

禅修(sgom):对现象产生新的见解,并加以熟悉的过程。禅修区分为“分析式的禅修”(观)和“沉思式的禅修”(止)。前者观修的对象可以是一个要去研究分析的重点(例如,无常的见解),或我们想要去培养的品质(例如,慈悲)。后者能够使我们认清心的究竟本质,并安住在这种超越概念的了悟之中。

 

Merit

功德(bsod nams,梵文punya:善业,由身、语、意的善行所产生的能量。

 

Middle Way

中观(dbu ma,梵文madhyamika:更高形式的佛教哲理,之所以如此称呼,乃是因为它避免了两个极端,虚无主义(断见)和相信现象真实存在(常见)。

 

Mind

(sems):参见词汇解释“识”。就佛教而言,无明和迷妄是心的一般特征。一连串的意识刹那,赋予了心是相续不断的表象。在究竟上,心有三个层面:空性、明性和自然生成的慈悲。

 

Nirvana

涅槃(myangdas):“超越痛苦”,证悟的不同层次,取决于我们是从声闻乘或大乘的观点来看。

 

Obscurations

障、障蔽(sgrib pa,梵文avarana:遮蔽一个人的佛性的因素。

 

Path

(lam):能够让一个人从轮回解脱,证悟成佛的训练。

 

Phenomena

想象,法(snang ba):透过感官认知和心智活动而在心中显现的事物。

 

Rebith, reincarnation

投生、转世(skyes):意识流所经验到的死亡、中阴和出生的连续状态。

 

Refuge

皈依(skyabs yul, skyabsgro):前者指一个人皈依的对象;后者指皈依的修行法门。

 

Relative truth

世俗谛(kun rdzob bden pa):字面意义为“隐蔽一切的真理”(all-concealing truth)。这是指,就一般的经验来看,想象被认为是真实的,和心是有分别的,因而遮蔽了 现象的真实本质。

 

Samsara

轮回(‘khor ba:存在之轮或存在之循环。尚未证悟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心被贪、嗔、痴三毒所奴役,无法控制地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经历身心的无尽痛苦之流。唯有当一个人了悟现象的空性,才能去除心之障蔽,从轮回中解脱。

 

Suffering

痛苦(sdug bsngal):四圣谛之第一圣谛。四圣谛为(一)苦谛——在轮回中的众生皆苦;(二)集谛——痛苦之因,我们必须根除的负面情绪;(三)灭谛——痛苦之止息,修行的成果或证悟的状态;(四)道谛——为了获得解脱,而必须采取的修行道路。

 

Sutra

经(mdo: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被其弟子誊写为文字。

 

Thoughts, discursive

念头、散漫的念头(rnam par thog pa:受无明和相对实相所影响的念头之连结。

 

Three Jewels

三宝(dkon mchog gsum,梵文triratna:佛、法、僧。

 

Three poisons

三毒(dug gsum:贪、嗔、痴三种负面情绪。

 

View, meditation and action

见、修、行(lta,sgom,spyod pa):对空性的见解必须透过禅修来融入我们的心,最后必须以利他的行为和究竟证悟的事业来展现。

 

Wisdom

智慧(shes rab, ye shes: (一)正确分辨、察觉的能力,对空性的了悟;(二)对心之本质的本然、无分别的了知。